子栏目2 资质荣誉 子栏目1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质荣誉 > 子栏目2子栏目2
最大的笑话:美国人依靠海量民间飞行员打赢了二战 来源:小9直播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12-17 17:46:05

  说起二战时期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大家想到的就是数百架“空中堡垒”空袭德国,欧洲上空呼啸奔腾的“雷电”和“野马”;太平洋天空中的遮天蔽日的“无畏”、“泼妇”和“地狱猫”。而无论是和日本还是德国相比,美国可怕的工业生产能力固然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源源不断走上战场的美国飞行员队伍更加令人惊叹。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文网络上创造出来的一个逐渐流传四方的神话:美国佬二战期间之所以不缺飞行员,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民间飞行员储备,战时稍加训练,就可以飞上蓝天大显身手云云。

  越到后来,这个神话故事就编造得越发形象和具体:许多美国人还是少年时期,就已经驾驶着自家农场里的小型飞机飞上蓝天了,机械和飞行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原来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美国佬民间飞机都这么普遍了啊?!)。而战争爆发后,许多这样具备基础飞行经验的年青人就成为了美国陆军和海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最佳预备飞行员。。。

  可惜啊,中文网络上别的都不多,就是这种历史发明创造家最多,而且他们编造出来的故事有个共性——听上去头头是道,稍稍分析就漏洞百出——不过考虑到许多人是将其当做《故事会》来看的,倒也无可厚非。

  其实稍微有逻辑思维的人都能够看清楚这个笑话的结构性错误:战时训练和和平时期开车/飞机遛弯是一回事吗?先不谈什么空中“狗斗”死战,也不说最基础的地面起飞和着陆,就是编队飞行、夜间飞行、海面飞行、航母着舰这些专业飞行技能,这些技能,你难道不需要训练?还是早就通过驾驶慢悠悠飞行的民用机练习掌握了?

  再说了,只有练好了基础的飞行技能后,才能进行诸如空战、对地攻击、轰炸,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等一系列专业的战斗训练。

  在空战中,两架战机的相对速度往往高达800-1200公里/时,对战可谓电光火石之间决胜负,两架狗斗的战机在空中辗转腾挪的速度也会高达100-200米/秒,那会儿没什么“发射后不管”的导弹,也不存在超视距空战。战斗机飞行员唯一的武器,就是战机上的机枪或机炮,在如此的高速下,想用机枪击中目标,就像你站在高速行驶的高铁上,却要准确命中对面驶来的高铁某个车厢的某个指定座位一样难。

  怎么样?还觉得那些洒农药的民间飞行员可以轻易胜任?好,咱们接着聊:在空战中,重力和离心力随时都在发生作用,飞行员会时而觉得所有的血都涌到了头上,时而觉得眼珠子被按进了脑袋里。而且这种作用力还在影响射出的子弹,高速机动下,子弹的弹道不是平直的,而是向下弯曲的——那会儿可没什么机载电脑帮你计算弹道,全部都要靠目测来自己估算弹道,若不是对自己的装备了如指掌,你什么都做不到。

  和陆航的飞行员相比,海航的还多了一道必须闯过的“鬼门关”——舰上着陆训练,这个技能的难度其实不亚于单独飞行,关键是,它不单单是难度大,还时刻都有生命危险——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在第一次着舰训练中摔死的人,可比失败后掉到海里被成功捞上来的多多了。

  更何况,那些编故事的人还忘记了几个最重要的事实。其中一个就是,二战期间,美国的航空兵的装备可是不断在迭代更新的,早期那些飞“无畏”的飞行员,到了1943年,就全部换成“地狱俯冲者”了,原来驾驶“野猫”、“小鹰”的,后来不是全改飞“雷电”、“野马”、“泼妇”去了吗?

  全新的飞机,全新的动力,全新的驾驶方式和习惯,就是老航空兵,也要重新进行3-6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才能投入实战,结果到了这些发明家嘴里,美国民间的野生飞行员稍加训练,就可以轻松驾驭了——难道你们就不替美国佬担心,万一招来的这个民间飞行高手是个色盲+近视眼怎么办?——知道你们喜欢跪舔,但是也不用舔的这么迫不及待,舔相如此难看吧?

  事实就是,从始至终,为了应对大规模的飞行员训练这个挑战,美国的航空兵部队,无论是陆航还是海航,他们从来就没有打算过引入民营公司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得益于30年代时那批航空兵将领的高瞻远瞩,这些指挥官早早的就预见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为建立训练司令部打好了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人才能在战争爆发后,迅速增加合格飞行员的数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爆兵”。以美国海军为例,1941年,3112名新飞行员获得了“金翼徽章”;1942年,这一个数字是10869人;1943年就增加到了20842人;1944年是21067人。

  这种逐年的猛增可不是靠的训练时间缩水,降低训练标准换来的,恰恰相反的是,到了1944年,美国被派遣到前线的新手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都不低于600个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200个小时是针对性的飞行他们将被指派驾驶的机型。而那些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飞行教官,还让他们具备了比前一代飞行员更高的技巧和战备水平。

  整个战争期间,也只有美国航空兵实际做到了主动让那些前线存活下来的王牌退出战斗,到飞行学校向新人们传授自己一身本领,而在这方面,德国和日本就望尘莫及了:

  比如发明了“萨奇剪”战术成功对抗高机动性的零式战机的约翰·史密斯·萨奇,他在中途岛海战后就退出了一线战斗,到后方去培养舰载机飞行员了。此人官运享通,二战后期担任了特混舰队的飞行战术指挥官,战后还成为了四星上将。

  而和他同时期的日本王牌坂井三郎,从中日战争爆发时就参战,一直在一线战斗到了战争结束。坂井三郎是海员出身,通过个人的刻苦训练才成为飞行员的,结果在海军中一直被那些士官飞行员压制。用大家理解的话来讲,就是坂井三郎的编制是个“工人”,所以他永远比那些“干部”出身的士官飞行员低一头。

  即便他成为了超级王牌,照样连杯工业啤酒都喝不上,还要和一群老兵一起挤在多人宿舍里;而那些从未有过战绩的士官飞行员,住的是单人间,吃的是堪比酒店级别的饭菜,最离谱的,居然还有勤务兵伺候他们。。。

  坂井三郎一生参加了200多次空战,打下来64架敌机;在瓜岛战役期间,被美国飞机打瞎一只眼睛,完全依靠过人的意志力和运气,驾机飞了500多公里,才终于飞回了拉包尔基地。伤愈后,在他本人的强烈要求下,再次回到了一线作战部队,直到战争结束。

  在大洋另一边的德国,那些曾经的王牌飞行员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到了1944年的时候,德国的战斗机飞行员要对抗着数量远远超出他们应对能力的盟国空军,持续进行战斗慢慢的变成了了必需的工作,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退出战斗前至少要经历三次重新加油,有的人一天之内起飞迎战的次数超过5次。虽然这些飞行员的战斗飞行时间和击落数远超他们的对手,但是他们不得不一直战斗到死为止。

  美国在参战后,光是美国海军就在全国扩建或新建了13个大型的航空综合训练站,为了适应战时要求,招收的新学员学历从大学放宽到了高中,但是体检要求都是一样的:

  个人健康情况良好,视力不低于1.0,未婚无子女,身高在1.63米到1.9米之间。视力检测和健康检 查会刷掉一批,第二轮和数学相关的智力测试以及精神科医生又会刷掉一批。通过了前两轮检查的小伙子,就会成功地成为一名被允许参加基础训练的受试者——他们现在还没有资格参加飞行员训练。

  这些初级学员参加的是为期30天的淘汰训练,教练机是一种帆布蒙皮的小飞机,学员们要么表现出自己的飞行天赋,要么被教官判定不值得让山姆大叔掏钱培训而被淘汰。

  然后,经历了淘汰训练的学员们终于能成为预备飞行员了,接下来,他们被分派到遍布全美的各所大学里面接受为期数月的基础训练和课堂学习。除了基本的军事训练,还要学习包括但不限于的下列多种课程:

  旗语和莫尔斯电码通信,要能达到每分钟接收13个词的水平。借助照片、剪影轮廓和玩具般的小飞机模型,他们要学会辨认全球各参战国所有的飞机型号。他们还要学习航空发动机的基础原理,了解空气是怎样流过一架飞机的控制翼面的。。。

  请问,哪个民间的驾驶员在撒农药和赶羊群的时候要使用到这些专业飞行知识呢?(注1)

  预备飞行学校又会再次刷掉一大批有志成为飞行员的年轻人——直到这会儿,他们还没有正式上过教练机呢——这些经历了半年多时间重重考验的,终于能参加初级飞行训练了。

  开始初级飞行训练后,从早到晚,训练场上空到处都有小型飞机在飞行,而在机库的墙边,整整齐齐堆放的,是一具具松木制作的棺材:这里平均每天会发生一起坠机事故,初级飞行员们总会因为各种事故砸到地上,可能是失速坠机,可能是空中撞机,也可能是过于大胆,结果撞到了低空的电线杆或者树上。

  学员们会驾驶初级的斯蒂尔曼教练机学习各种战斗机的飞行技能,什么翻筋斗、爬升半滚倒转、桶滚、殷麦曼滚转,等等,等等。被带飞了十几轮后,学员们才允许单飞。这时候,学员的队伍再一次大幅缩水。

  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员们会在速度更快的中级教练机上学习战斗的真正技能:轰炸、狗斗和空中射击。他们还会在地面的模拟舱里学习完全使用仪表飞行。

  能够从这一轮毕业的学员,终于能佩戴上“金翼徽章”,以少尉军衔加入现役了——不过,他们现在还不被允许到前线参战。

  这些新嫩的菜鸟还要到高级航母大队再驾驶现役机型,和那些从前线回来的老兵们一起再训练个3-400个飞行小时,训练内容有编队飞行、射击、轰炸、夜间飞行,以及海上导航。即便在训练结束的返航途中,他们仍要反复练习编队战术、空对空和空对地射击。当然了,夜航和仪表飞行同样少不了,直到他们掌握面对未来挑战时所需要的技术和本能。

  试问各位,经历了这么严格训练的新手飞行员,再装备上性能优越的战机,可不就是把那些德国和日本匆忙培训出来的飞行员像打火鸡一样的揍下来吗?

  德国和日本虽然战争后期同样面临战斗机飞行员的严重缺口,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德国空军直到1935年才正式成立,但在此之前,国防军早在1924年就秘密组建了新的航空体育协会,让老飞行员进修,并培训新的飞行员。1925年,德国人开始和苏联合作,在莫斯科附近设立秘密的空军训练基地,让飞行员在真正的战机上进行训练。

  参加训练的人员用伪造的护照,使用假名字,身穿便服前往苏联秘密接受训练。两国合作的时间长达8年,200多名未来的飞行员——包括三名未来的空军元帅——和数百名地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苏联的基地接受了训练。德国人在这里还摸索出了未来大显神威的空地协同进攻战术。

  正是通过这一些努力,德国人在重建空军后,尽管手头还没有最新型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但是他们已成功地准备好了一支经受过全面严格训练的飞行员队伍。

  直到不列颠之战时,德国空军培养出来的飞行员数量仍然是充裕的,尽管在5、6月份他们在西欧上空的损失也很大,但飞行学校里毕业的驾驶员比前线部队所需要的数量还要多不少。但是因为戈林和其他的空军指挥官一贯轻视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把大批优秀的战斗机驾驶员用于填补俯冲轰炸机和轰炸机组的损失,还一直忽视战斗机的生产。

  结果到了1943年时,面对蜂拥而来的英美战略轰炸机部队,德国空军战斗机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战斗机不够用,那些飞行员就必须承担更加繁重的防空作战任务,疲劳和机械故障愈发加重,本来就不敷使用的飞行员伤亡率也因此而大增。

  哪怕到了1944年,德国空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还能取得平均击落一架英国轰炸机只损失一架战斗机的好成绩,可惜,英美的飞机产量超过了德国的两倍。德国空军就这样被一点点的放干了血液。

  德国人被迫用快速/缩水的训练系统来弥补飞行训练学校不足的缺陷,而这些新训练出来的飞行员,在训练期间就遭到了大量伤亡。作为迟到太久的补救,德国在1944年新开了10个训练学校,但是缺乏燃料的德国无法让这些年轻人接受足够的飞行训练——他们的主要贡献仅仅是一长串伤亡名单。

  虽然德国一直在扩大生产和训练,但是他们远远无法和盟国组合起来的生产能力抗衡。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苏联,每一个国家生产的战机数量和飞行员数量,都超过了德国。

  德国在战争期间生产了12万架飞机,英国生产了13万架,苏联生产了16万架,而美国则生产了超过30万架的各型战机,其中光战斗机就生产了10余万架。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最终败在了这场消耗战之中。

  但是,德国空军战败的最根本原因却并不是强大的对手,而在于他们从战争开始到最终覆亡,都没有贯彻始终的战略,作为德国空军最高指挥官的戈林,无疑要负主要责任。他过分注重了战术攻击和轰炸,却完全忽略了战略轰炸、海上作战和后勤保障等问题。

  他向希特勒保证,他的战斗机部队可以击退英美盟军的空中轰炸,却从来就没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更谈不上人员和装备的调度、生产以及物资的准备。

  由于缺乏战略性的思考和指导,德国空军将自己局限在战术作战,只是简单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战术支援。也正因为缺乏作战的方向和连贯性,尽管德国空军奋勇作战,而且战绩不凡,却最终只能像一只只孤鹰一样,飞过被炸成废墟的国土,执行着自杀性的任务。

  当战争结束时,德国空军已经全歼覆没,这支曾经统治了西欧天空的部队,最终却没有留下什么飞机。盟国的空军部队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以消耗战的方式,彻底摧毁了德国空军。

  而日本人缺乏飞行员的原因就简单太多了——他们培训飞行员的渠道过于狭窄。直到1942年底,凭借那些战前经过了严苛训练的顶尖飞行员,日本海军仍然有一战之力——中途岛海战虽然损失了4艘大型航母,但是战前的老飞行员却有一半人生还,所以重组南云机动部队时没什么难度。

  但是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之后,有经验的飞行员所剩无几,即使把训练学校的飞行教官都拉到甲板上,新的航母战队中队仍旧凑不齐人。那些在1944年初被补充到小泽的航母上的替补人员,大多数人在驾驶舱内的训练时间不足150小时,只掌握了基本的飞行技能。这些人不但没有经过空中射击训练,就连在航母上正常起降,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当这些菜鸟像火鸡一样被美国飞行员接连击落后,日本人仍旧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最终的原因就在于,日本的飞行训练体系在设计时就没考虑是否便于扩张。有限的航空业规模和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再加上从来就只有少数的战机和飞行教官,日本人不得不大肆削减学员在校训练时间,每个毕业的飞行员平均飞行训练时间都不到150个小时,而且,射击训练项目居然还被移除了——于是,这些仓促出炉的菜鸟们不得不到前线基地后才能够学习怎么样射击。

  日本人直到战争后期,才突然意识到,战前那过分严格的征兵标准,以及淘汰了那么多明显是合格的初级飞行员的做法,是多么的鼠目寸光、弄巧成拙——相信所有这些弱点都能够最终靠纯粹的武士精神来解决的日军指挥官,最后选择了效率最高的肉弹攻击——神风特攻队。

  注1:其实看到这个地方,大多数人应该都理解了,为什么战时中国空军的规模无法扩大,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具备这样的综合素养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少了。你没法直接从田间地头拉几个大字不识、严重营养不良的农民,就让他们参加飞行技能培训。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头条首发大赛#

  其实,打到最后,美国人依然按照航校培养体制按部就班的培养飞行员,而苏德日,都开始速成模式了。至于民间飞行员体制应该是对苏联帮助很大

  美国确实靠大量的民用飞行员打赢了,因为二战期间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区别不大,民用飞行员和军用飞行员一样要考取飞行执照,很多民用飞行员的飞行小时比军用飞行员的飞行时间还长,进入航校以后民用飞机员比普通人成为军用飞行员的时间短了一半以上,太平洋海战前期日本海航拥有大量的战斗经验美国没有,美国用大量的飞行员用生命来填补这个短板,中后期美国用工业,科技以及大量从前行退下来的王牌飞行员教出来的后备飞行员直接碾压日本



上一篇:精准帮教助力迷路少年顺畅﹃归航﹄ 下一篇:中科华竣HJ-RG1300核辐射测量仪 便携辐射监测仪操作阐明10
联系我们 小9直播体育app下载 总部地址:江阴市澄江镇东定路65号
销售热线:0510-86997718
公司传真:0510-86997718
E-mail: 676323805@qq.com
Copyright © 2022 小9直播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08459号-1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