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组织(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来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组织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堂,招引了许多对中法文明感兴趣的观众前来“打卡”。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明旅游年。作为中法文明旅游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展览经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景色”“凡尔赛宫的我国时髦”3个单元,展示中法互相学习、彼此学习的文明沟通史。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来往、思维交汇、文明沟通广泛而深化。“与同一时期我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来往比较,中法关系呈现出共同之处。”故宫博物院研讨馆员、“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说,中法来往一初步就是在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下进行的。
展厅里陈设着凡尔赛市立图书馆保藏的一些珍本古籍:李明著《我国近事报导》、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的通信集等。这些书本介绍了我国资讯,传达了我国文明,加深了欧洲对我国的了解,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立展柜里,一只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有目共睹。怀表最外层为黑鲨鱼皮表套,并用金钉镶嵌出漩涡状和团花图画。铜镀金表壳中心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表盘中心蓝色搪瓷上绘金色百合花图画;翻开机芯,可见摆轮维护罩上镂雕一条我国式五爪金龙。郭福吉祥记者说,这只表原藏于故宫养心殿,是两国来往的重要证据。
“从丰厚的文物可以精确的看出,科学和艺术的沟通是17、18世纪中法来往的主旋律。”郭福祥说。
一个黑漆方盒内放置着30余件仪器,包含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还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和蓝色搪瓷水丞。据介绍,这盒绘图仪器为清宫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克己仪器配套组合而成,功用完备,十分有用。
满文版《几许本来》《西洋药书》,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铜版画,来自法国的挂钟、多功用镜、精油……法国文明对清代的科学、艺术、修建、医学、地图测绘等许多范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紫禁城内形成了艳丽而共同的“法国景色”。
与此同时,很多我国工艺品和书本进入法国,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涉及欧洲各国的“我国风艺术”创造风潮。
我国瓷器备受欧洲人喜欢,法国人还会对这些瓷器进行装修和改造,使之更契合法国品尝。产自我国的青釉香水瓶,由巴黎工匠在顶部、口沿及底座加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黄金饰品件,使其呈喷泉般的形状。饰件包含贝壳、芦苇、天鹅、螯虾等元素,表达“水”的主题。
除了瓷器,法国人在绘画、纺织品、漆器、修建、园林等方面也活跃学习我国文明,我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常识精英获取创造创意的重要源泉。
17世纪的版画记录了特里亚农瓷宫的美景。受我国“瓷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启示,法国在1670年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瓷宫坐落凡尔赛宫边际地带,表面富丽,通身贴满蓝白相间的陶瓷,高高的屋顶上饰有花瓶、孩提和动物像。瓷宫内部装修有我国花卉图画的丝织品。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初步重视和研讨我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跟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修图画多受我国瓷器的影响,又具有本乡特征。法国将塞弗尔瓷器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几个国家,其间也包含我国。
故宫藏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就是塞弗尔瓷器工场的产品。此瓶由可分隔的上下两部分所组成,通体粉地。上半部分为椭圆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为圆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镂空。由瓶上的款识可知,这件花瓶的图画为塞弗尔闻名画匠度登于1759年至1760年所绘。
搪瓷是清代宫殿艺术的重要类别,在清宫画搪瓷技能研发和改善过程中,陈忠信等法国工匠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效果。有意思的是,广东通明搪瓷工艺正是乾隆时期从法国定制搪瓷产品过程中传入的。法国工匠在制造清宫定制的画搪瓷器物时,因对样稿产生误解而采用了浮雕内填通明搪瓷工艺,引起清宫重视,然后敞开了广东通明搪瓷的百年发展史。
“我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继续不断的文明沟通。”郭福祥说,时至今日,这种来往和沟通仍令人耐人寻味,并不断续写着新篇。
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是历史上中法来往的见证地,也是各自国家文明的标志符号,在今世连续着沟通互鉴的故事。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先后协作举行过屡次展览。此次展览开幕也是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文明组织沟通协作的新初步。